极速赛车怎么玩会稳定-公认的“傻子”,如何变身最高领导人?统治苏联18年,有何手段?
你的位置:极速赛车怎么玩会稳定 > 极速赛车怎么玩会稳定介绍 > 公认的“傻子”,如何变身最高领导人?统治苏联18年,有何手段?
公认的“傻子”,如何变身最高领导人?统治苏联18年,有何手段?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3:04    点击次数:50

勃列日涅夫是苏联时期的传奇人物,他发动政变,推翻赫鲁晓夫走上权力巅峰,在位长达18年。

在勃列日涅夫任期内,苏联的国家实力达到巅峰,军事势力空前强大,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,成为如日中天的超级强国。而且这一时期的苏联,在美苏冷战中转守为攻,比起美国更加强势。

那么,勃列日涅夫如何从一个钢铁工人,逆袭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?当年政变的内幕是什么?他又如何牢牢掌控苏联的权力长达18年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。

1906年,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天乌克兰的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,但他并不是乌克兰人,而是俄罗斯人,祖籍是俄罗斯的库尔斯克。

他的父亲是一个钢铁工人,勃列日涅夫15岁中学毕业后时,也跟着父亲进入钢铁厂。

勃列日涅夫出身不高,一生似乎只能在钢铁工厂度过了,但没想到,很快他的人生轨迹就发生了转机。

17岁时,他考上了中等技术学校,学习土地规划和土壤改良,还加入了共青团。这段教育经历十分关键,将成为未来他高升的基础。

从技术学院毕业后,勃列日涅夫在政府的农业部门任职了几年,不久之后(1930年)又去莫斯科农业大学学习,这一年,他还应征入伍。

从农业大学毕业后(1931年),他回到老家的冶金厂继续工作,之后毕业于冶金学院(1935年),并获得工学的学位,成了一名冶金工程师,期间还担任过冶金学院的工会主席以及党委书记。

1937年,年仅31岁的勃列日涅夫就成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的苏维埃副主席。

勃列日涅夫年纪轻轻就能登上高位,很关键的一点是,当时斯大林对官员进行了整顿,撤换了很多领导,急需人才,所以勃列日涅夫才能年少有成。

勃列日涅夫早年的经历非常丰富,他受过良好的教育,在农业、工业、军队都混过,人脉很广,这为他未来的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之后几年,勃列日涅夫便开始步步高升,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战功赫赫,曾经领导军队解放东欧。

勃列日涅夫的高升之路

1939年

年仅33岁的他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书记。

1940年

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负责国防事务的州委书记,团政委。

1941年

入伍参战,担任南方方面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,旅政委。

1942年

获上校军衔。

1944年

获少将军衔。

1946年

任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。

1947年

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。

很快,勃列日涅夫遇到了贵人,他受到了赫鲁晓夫和斯大林的赏识。

二战结束后,勃列日涅夫回到乌克兰老家,当时乌克兰由赫鲁晓夫主政,他很快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注意,赫鲁晓夫很欣赏他的能力和履历。

1949年,赫鲁晓夫离开乌克兰,升任中央,成为苏共中央的五大书记之一。赫鲁晓夫很快便举荐勃列日涅夫,让他去摩尔多瓦共和国担任第一书记。

这是勃列日涅夫权力生涯的转折点。虽然摩尔多瓦很小,但它是一个加盟共和国,级别很高,担任第一书记权力很大。

勃列日涅夫到了摩尔多瓦,积极拥护斯大林的政策,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,任职三年后(1952年),摩尔多瓦超过95%的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。

卓越的政绩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,于是在1952年,在斯大林的帮助之下,他当选苏共中央委员,在中央全会上,又当选为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。此时的勃列日涅夫才46岁,已经进入苏共中央核心高层。

可是运气来得快去得也快,一年后,他的位置就没了,还一度陷入低谷。

1953年3月6日,斯大林去世的第二天,勃列日涅夫担任的官职全部被解除,他只能托军队里的人脉,给自己找了个海军政治部主任的工作。

斯大林死后,苏联高层围绕最高领袖的权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,很多人都想上位。勃列日涅夫很聪明,看准了赫鲁晓夫,忠心地跟随他。

1953年9月,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,问鼎最高权力。

上台后的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,开展大垦荒运动,勃列日涅夫看到了机会,他积极响应,于是赫鲁晓夫派他到哈萨克斯坦担任第二书记(1954年),专门负责农业工作。

在哈萨克斯坦工作期间,勃列日涅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,努力工作,政绩突出。赫鲁晓夫非常满意,曾经在苏共20大会议上表扬他,很快勃列日涅夫就被提拔为第一书记(1955年)。

不久之后,勃列日涅夫重新回归中央高层,再次担任斯大林去世前的官职。到了1963年,他已经官至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,同时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。

虽然这些官职的名字听起来很唬人,但实际上此时的勃列日涅夫实际权力并不大。

早年的勃列日涅夫依附赫鲁晓夫,对他言听计从,忠心耿耿,有了靠山,他才能飞速高升。

不过很快,赫鲁晓夫就要下台了,勃列日涅夫的靠山要倒了。

赫鲁晓夫当政十年来,实行了一系列政策,他反对斯大林主义,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,导致苏联高层和民众都非常不满,颇有怨言。

1964年的10月,赫鲁晓夫前往黑海,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享受度假时光。但他不知道的是,在遥远的莫斯科,一场政变正在酝酿。当时政变的领导者是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和谢列平。

苏斯洛夫和谢列平反对赫鲁晓夫,主要是因为不满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,和西方缓和关系,也讨厌赫鲁晓夫对他们的压制。于是他们秘密谋划推翻赫鲁晓夫,此时的勃列日涅夫知道赫鲁晓夫大势已去,他又一次敏锐地察觉到权力的变化,聪明地选择加入政变的队伍。

政变发生得很平静,10月12日,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接到一通来自的莫斯科的电话,电话的另一头是勃列日涅夫,他告知赫鲁晓夫赶快回莫斯科参加农业大会,处理农业问题。

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的语气让赫鲁晓夫察觉到了异样,以前勃列日涅夫对自己都是毕恭毕敬,但这次明显很很生硬冷酷。

隔了一段时间,勃列日涅夫打来了第二通电话,勃列日涅夫再次威胁他说,如果他不回莫斯科,会议会在他缺席的情况下照常举行。

赫鲁晓夫挂断电话后思考了一会儿,他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这才三个月,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准备对我动手了,我儿子之前的判断都是正确的,可惜的是已经没有翻牌的机会了。”

赫鲁晓夫早就察觉到高层对自己的不满,但他没想到政变来得这么快。

第二天(10月13日),赫鲁晓夫飞回莫斯科,政变的高层直接带他去参加所谓“农业大会”,不让他回家,也不让他有任何机会反抗。

赫鲁晓夫进入会场之后,政变的众人都冷眼看着他,他一看就明白了,这根本不是什么农业大会,自己的权力要被夺走了。

很快参加会议的人就严厉批判赫鲁晓夫,勃列日涅夫更是直接指出他犯的很多错误。

一开始政变的高层还打算保留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职务,但是后来赫鲁晓夫怒不可遏,用污辱性的发言反对政变,导致政变的高层最终决定彻底剥夺他的权力,不保留他的中委职务。

批判大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,为了防止赫鲁晓夫向外传递消息,克格勃甚至把通讯设备都关了,把赫鲁晓夫彻底隔离起来,他根本无力反抗。

最终赫鲁晓夫只能妥协,政变的高层声称赫鲁晓夫因年龄太大,身体状况也不好,只好退休,不再担任最高领导人。

推翻赫鲁晓夫并没有引起动荡,民众也没有不满,恰恰相反,整个苏联上下都很满意。因为大家早就厌烦了赫鲁晓夫,希望能有新人领导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。

政变就这样结束了,接下来,就该确定由谁来继任最高领导人。

当时的两大势力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,他们为了争夺大权陷入内斗,谁都不服谁。为了避免内斗,两方暂时退让,决定推选平庸的勃列日涅夫上台。

选择勃列日涅夫并不是出于他的权势和才能,反而是他的无权和无能。虽然勃列日涅夫在地方任职的时候政绩不错,但是高层根本看不上他的那点政绩,觉得他不过是地方上的小官吏,靠着抱赫鲁晓夫的大腿才上位,根本无法领导整个国家。

一些人讽刺勃列日涅夫,说他“充其量只是个州一级的干部,而不是个大国的领导。他头脑简单,把两三种观点归纳一下的能力都没有,理论知识微乎其微。所有发言都需要别人事先写好……”

但是勃列日涅夫有一点好处,他经历丰富,在很多地方和部门都干过,人脉很广,和大家关系都不错。

当时争夺最高权力的各方势力都很强,它们难以彻底压倒彼此,只能选择妥协和平衡。

大家都觉得勃列日涅夫是一个容易控制的老好人,于是都推举他上位。

夺权过程中,勃列日涅夫知道自己无法和各方势力相抗衡,他很聪明地选择示弱,显得自己人畜无害,让不同势力都认可自己,最终成功当上最高领导人。

但很多人没想到的是,勃列日涅夫上台后,展现出强势的权谋,他表面上淳朴善良,甚至显得有些“傻”,但是实际上却非常有手腕。

当时苏联高层觉得勃列日涅夫很软弱,只把他当成一个过渡性的领导人,过几天就把他赶下台,然后让中央书记谢列平上台。谢列平在当时很受欢迎,他被认为是一个强有力的领袖。

勃列日涅夫上台后,一开始也对谢列平很好,把他提拔到二把手,让他负责最重要的组织部,专门负责国家政府官员升迁调动。

谢列平原本就有很强的势力,再加上担任组织部的要职,就有很多人把他和勃列日涅夫并列,称为“勃列日涅夫—谢列平式双驾马车”。

因此,勃列日涅夫开始怀疑和警惕谢列平,害怕他很快就会像推翻赫鲁晓夫一样推翻自己。为了掌控权力,勃列日涅夫排挤谢列平,他拉拢亲信皮托诺夫,让他取代谢列平组织部长的位置,让谢列平去负责轻工业、食品工业以及财政方面的工作。

勃列日涅夫的做法很快引起苏联高层的不满,尤其是那些渴望革新的年轻领导人。

年轻领导人原本希望推翻赫鲁晓夫,可以实行新政,但没想到勃列日涅夫还是一样守旧,还把权力越握越牢。

这些年轻领导人在谢列平的扶持下成长,都出身与共青团干部,对列平十分忠诚,他们担任很多重要的高层职位。国家安全机关、内务部、电视台、塔斯社......到处都是谢列平的势力。他们私下里都公开表示,勃列日涅夫不适合当国家领导人,当第一书记的应该是谢列平。有人甚至宣称:“他(谢列平)将替代勃列日涅夫。”

这些年轻领导人的势力很大,很快就引起了勃列日涅夫的注意,并开始处理他们。

首先,他极力排挤谢列平,破坏他的亲信的声誉,然后散步消息说:共青团出身的干部企图篡党夺权,在舆论上不断造势。时机成熟后,便开始找各种方法清除谢列平的势力。

他解除了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的职务,把他“发配”乌克兰。然后又把很多人派到丹麦、澳大利亚等偏远的国家担任大使,让他们远离中央,远离核心权力。谢列平的亲信中有30至40人被排挤。

最终谢列平本人也被勃列日涅夫赶出党中央。1967年9月26日,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了谢列平中央书记的职务,把他调任工会主席。但是谢列平还是有很高的声望,勃列日涅夫对此依旧非常忌惮。

当时工会想为新闻媒体塔斯社的职工建一座疗养院,勃列日涅夫一听说这件事,就立刻召见塔斯社社长,直截了当地对他说:“谢列平身边所有的思想家都已被我们打发到国外或其他地方。现在他正在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上寻找新人。看来,他还没有抛弃自己的理想。所以,你应该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……”

勃列日涅夫这番话的目的再明显不过,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和谢列平有亲密往来,谢列平虽然还是担任职务,但是权力早就名存实亡,被勃列日涅夫彻底架空。

一方面,勃列日涅夫派出异己,另一方面,他进一步扶持亲信,建立自己的权力圈子。

勃列日涅夫提拔扶植的亲信很多,包括自己的儿子、女婿和其他亲戚,还有同乡、同学,老同事。

凡是忠诚于自己的人都是他的提拔对象,而且这种忠诚往往先于国家。

他的儿子是一个酒鬼,嗜酒如命,毫无才能,但他让儿子担任外贸部第一副部长,这是一个油水丰厚的肥缺。

他的女婿则因为自己的儿女而鸡犬升天,从一个普通的警官摇身一变成了中将,还担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。

勃列日涅夫早年曾在冶金学院读书,参政后长期在第涅伯彼德罗夫斯克、摩尔多瓦和哈萨克斯坦工作,因此在这里有很多老熟人。这些老熟人在他掌权后也都步步高升,甚至结成了一个权力派别——“第涅伯彼德罗夫斯克”帮,这个圈子掌握重权,对国家影响巨大。

勃列日涅夫不仅在权力上唯我独尊,还善于在精神上树立自己的权威,他在任期间就大搞个人崇拜。

勃列日涅夫曾经得意忘形地说道:“我就是沙皇”。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深入人心,他总是在各种公共场合突出自己,一些高层的集体活动往往只让自己出席,不让其他高官参与。比如他就独自视察苏军的军演,让苏军的士兵都只认自己,不认别人。

勃列日涅夫还大肆宣传自己,为自己歌功颂德,他的肖像、语录遍布苏联的千家万户,大街小巷。

1977年,十月革命六十周年的纪念仪式隆重举行。仪式上,勃列日涅夫雕像竟然和列宁是同一规格,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,就算是斯大林也不敢

这样和列宁平起平坐。

勃列日涅夫极其崇拜个人荣誉,尤其喜欢各种象征荣誉的勋章,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,勃列日涅夫的勋章数量多达104枚(包括

苏联勋章15枚、奖章18枚,外国勋章42枚、各种奖章29枚)

在他去世后,送葬的队伍中有超过44个人专门捧着他的勋章。

1982年11月10日,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去世,终年76岁,他掌控苏联大权长达18年。

不可否认的是,勃列日涅夫确实也有很多政绩。在他执政期间,苏联达到史上最强,在美苏军事争霸中也占据上风。

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美苏对比

苏联

美国

经济

增长2.42倍

增长1.46倍

洲际弹道导弹

1300枚

1054枚

工业产值

从相当于美国的65%提高到80%

国民收入

从相当于美国的62%提高到67%

但是这些成就主要是前期的成功,在后期却产生了很多问题。

虽然苏联的军事实力一度压制美国,但是军备竞赛极大消耗了苏联的国力,每年的军费开支占GDP超过10%,占财政支出超过1/3,而且越到后期越变本加厉。

勃列日涅夫早期的经济成就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,他赶上了高油价的好时代,轻而易举地发了大财。但是到了后期,石油价格低迷,苏联经济陷入停滞,工农业发展一度萎缩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。

这些问题都和勃列日涅夫逃不了干系,他专权多年,到了垂垂老矣的晚年还不放手,根本无法领导国家,而且他的亲信形成了腐败的官僚特权阶级,凌驾于人民至上。

苏联的体制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继续走向僵化,结成一个个恶果,最终为苏联解体埋下无法挽救的隐患。

好啦,今天就聊到这里,喜欢的朋友还辛苦大家点赞关注支持,我们下期不见不散,谢谢大家。

苏联谢列平勃列日涅夫斯大林赫鲁晓夫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  • 相关资讯